作家:董婧宸(北京师范大学民风图书文字讨论核心、中国文字清理与标准讨论核心副教养)
芒种是炎天的第三个骨气,寻常正在公历六月五日至七日交节。昔人云:“斗指丙为芒种,此时可种有芒之谷,过此即失效,故名芒种也。”今谚云:“芒种不种,再种无用。”芒种时节,恰是芒谷抢种之时。
正在汉字中,“芒”和“种”都是形声字。就部首而言,芒字从“艸”,许慎《说文解字》:“芒,草端。”所谓“草端”,的确而言,是指稻麦等谷类稃壳上的尖状针刺。玄应《悉数经音义》引吕忱《字林》“芒,禾杪也”,《玉篇》“芒,稻麦芒也”,均分析“芒”之本义,是指禾、稻、麦一类作物末梢的芒刺。就音义而言,芒与萌同源,词义特色是锐利而细的萌芽,这来自昔人对禾苗和草木发展的致密考察:芒是稻麦的尖刺,夏秋谷物将熟的时间,谷穗脱颖而出,禾芒崭露矛头;萌是幼草的嫩芽,春天草木初生的时间,幼草破土而出,草芽冒尖萌生。“芒”和“萌”均从“艸”而旨趣微殊,响应了禾与草之间的闭系与纠缠。正在汉字部首中,默示和草类作物相闭的部首有良多果木,“艸”像幼草丛生的形态,是草类的总名,部首旨趣最为广泛;禾、麦、黍是禾谷的专名,各部的辖字往往和禾苗名称或形态相闭,部首旨趣的确而特意。一方面,庄稼虽然是草本植物,但行为昔人最为厉重的粮食作物,与寻常的草类有清楚的界线,故而《孟子》中曾引及孔子之言:“恶莠,恐其乱苗。”另一方面,农耕文雅中,草与禾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闭系,正在汉字和汉语宇宙里,通常有草与禾的义符相通,甚至词义引申的交集,如芒、苗本言禾而从“艸”,“蓈”草是草而又作“稂”,“麰”麦是麦而又作